名家讲坛第30讲 | 黃維樑教授主讲“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自信——以余光中、白先勇为重点论述对象”
Body
2022年11月11日晚7时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名家讲坛第三十讲在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行,讲座主题为“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自信——以余光中、白先勇为重点论述对象”。本次讲座由黃維樑教授主讲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副研究员胡星灿主持,线上线下同步举行。
黃維樑教授,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一级荣誉学士,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文学博士。历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客座教授、美国Macalester College客席讲座教授;著有《中国诗学纵横论》《香港文学初探》《文心雕龙:体系与应用》《大湾区敲打乐》《文学家之径》等三十余种。
讲座伊始,黃維樑教授以时间为发展脉络,阐述过去几个年代里中华文坛上强烈的西化现象,随后指出近些年对文化自信观、民族自信观的强调,从而引入对余光中、白先勇这两位主要成长、活动在神州大地以外的知识分子的分析。
黃維樑教授指出,余光中、白先勇对“民族自信”的重视,绝非是因时代主流的提倡而趋附之,而是在对西方文学足够了解的基础上,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之差异,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发现。
黃維樑教授以《牡丹亭》《红楼梦》两本古典名著为线索,先对白先勇展开具体分析。在小说创作的层面上,白先勇盛赞《红楼梦》超越时代的前卫性,而《红楼梦》小说艺术的现代性与古典意蕴,也直接影响到白先勇本人的文学创作。在文艺活动的层面上,白先勇先生不余遗力地推广昆曲,推出青春版《牡丹亭》,再度焕发了昆曲这一古典艺术的生命力,使之能够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承。
接着,黃維樑教授从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角度,阐发余光中先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理念。早在1960年代台湾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之际,余光中就已断然拒绝“嗨涩虚无”的诗风,对现代主义诗歌支离破碎、面目模糊的做法提出质疑。与此相反,余光中追求中国传统的诗法、诗艺,在讲究意象经营、讲究音乐性之外,他的诗兼有着脉络清晰、结构完整、主题明朗、内容耐读等多种优点。至于诗歌翻译,黃維樑教授以余光中的著作《余光中谈翻译》为例,表明余光中对中华语言美感的自信、对“信息化”的、西化的中文的反感,进一步阐明余光中维护、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立场。
在讲述的过程中,黃維樑教授枚举余光中的诗作,具体地表现余光中先生的创作志趣与家国情怀。《金陵子弟江湖客》,展现余光中对母语多年的“孺慕与经营”;《欢呼哈雷》,刻画余光中对家国深沉殷切的希望与信心。黃維樑教授着重分析了《当我死时》这一作品:从文本上,《当我死时》说明诗人旁采西洋“十四行诗”形式之际的同时遵循着诗艺的雅正大道;从情感上,《当我死时》抒发着诗人对家国的热爱与乡愁之思。除此之外,黃維樑教授通过艾略特与余光中这一组中西诗人的对比,以艾略特的荒原对照余光中的乡愁,具象化说明西诗的超前、晦涩,中诗的古典、雅正。
在讲座的尾声,黃維樑教授重申,白先勇与余光中同为外文系出身,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与重视,是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广博视角上得出的。他们受到过西化的影响,又再度回归到对母语文化的发现与创作,守正创新,彰显出华文文学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自信。
提问环节中,黃維樑教授与现场的同学们就余光中的港台影响、余光中个人经历与创作的关联等多个问题进行交流与互动。本次名家讲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。
